所在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中央纪委要闻 >

大国攻坚 向消除千百年来绝对贫困冲刺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0-10-16 10:32

  河北省深州市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内生动力,通过电商扶贫、扶贫车间、特色种植养殖等多种形式,提升自我“造血”功能,提高贫困群众受益度。图为该市高古庄镇凤凰池村村民在扶贫车间做缝纫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千山万弄行路难,出门背篓爬高山,云梯架在绝壁处,手攀脚勾心发慌。”一曲民谣,唱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几代人的心声。在这片“世界上除沙漠外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上,横亘着2万多座连绵起伏的山峰,修路之难超出想象。

  “对于山区的贫困群众而言,建成一条硬化路,就意味着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交通运输部财务审计司审计处处长刘金香回想起当年在西南山区扶贫的经历。

  建设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面临的共同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

  立下愚公移山志,党员干部带领大化人民披荆斩棘,在悬崖峭壁上凿出致富路。挖掘机无法作业,就采取人工开凿、钩机跟进的“土”办法;开山辟路需要爆破,就用绳子把炸药从崖底一包一包吊到悬崖中间;4年打下60多万个炮孔,灌注2300多吨炸药,将1370条屯级道路修到了乡亲们的家门口。

  一条条盘绕于崇山峻岭间的“天路”,成为联通大化山区的发展大动脉。2016年以来,大化全县累计减贫8.7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超过20个百分点。

  截至目前,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自然村通电接近全覆盖,超九成自然村通上宽带,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通信难等老大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打赢这场硬仗,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2020年3月,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在京召开。所有省区市主要负责同志全部参加,中西部22个省份分会场一直设到县级。

  “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字字铿锵。

  时间倒回7年前,莽苍武陵山间,也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2013年11月,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施成富家的院坝上,习近平总书记和乡亲们亲切交流,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中国的扶贫方略发生重大调整。2014年,一项史无前例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在全国铺开,贫困数据首次实现到村到户到人。此后,“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脱贫措施应运而生,为精准扶贫开出对症药方。

  位于黄河岸边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常年干旱少雨,一度以荒漠化闻名。如今,全球规模最大的光伏电站群拔地而起,流云倒映在鳞次栉比的太阳能电池板之上,远望如海。

  从风沙漫天到草长莺飞,年近半百的西台村村民马生建目睹了塔拉滩的蜕变,也欣喜于自身生活的巨变。光伏发电园区设置的5664个公益岗位,让许多像他一样穷苦半生的贫困群众“重新活了一次”:“多亏了光伏分红,我还能去园区放羊,算下来每个月能挣3000元钱。”

  精准扶贫方略实施以来,各地立足资源禀赋探索产业发展路径,光伏扶贫、旅游扶贫风生水起,洛川苹果、赣南脐橙等一批接地气、服水土的产业扶贫范例相继涌现。2013年至2019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9.7%,超越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攻贫中之贫 克坚中之坚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则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党中央采取超常规举措,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攻贫中之贫,克坚中之坚。

  四川大凉山深处,地薄物寡、条件恶劣的火普村,见证了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贫困农村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

  在彝语中,“火普”有“山峰之巅”之意,然而,村中百姓的生活水平却一度在低谷徘徊,贫困发生率接近30%。“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是村民吉地尔子对自家土坯房最深的记忆。

  被誉为“脱贫攻坚头号工程”的易地扶贫搬迁,让“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境成为历史。白墙灰瓦的彝家新寨建起来了,卫生室、幼儿园、蓄水池等周边设施配备全了。2016年,吉地尔子一家搬进了80平方米的新居,过去满屋冒烟的火塘被烧柴的采暖炉替代。

  挪出了穷窝,增收也有了门路。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吉地尔子算了一笔账:“这几年,村里建大棚种植草莓和羊肚菌,我们把自家的4亩多地流转出去了,每年能有4000元的固定收入。”2018年底,火普村实现整体脱贫。

  “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安置住房266万多套,近1000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走出了大山深沟,古今中外,空前未有。

  一个个脱贫奇迹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不懈追求,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集中彰显。

  大风呼号,林涛阵阵。地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大风堡深处的华溪村,人均可耕地不足一亩,是中国特困山区村落的一个缩影。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沿着曲折的道路盘山而上,再循着“之”字形的山间小路爬到位于半山腰的瓦房,来到群众家中调研,一副对联映入眼中——“九死一生靠政策 三病两苦有医保”。

  住在这里的是村民谭登周和老伴焦光润。2018年春天,谭登周在干活时不慎从七八米高的地方跌落,住院4个多月,花销近16万元。对于刚脱贫不久的谭家而言,这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

  “先诊疗后付费”的政策和90%的医保报销比例,让谭登周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在习近平总书记面前,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共产党好。”

  “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习近平总书记握着他的手说。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从塞北高原到乌蒙山区,从秦岭腹地到湘西大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踏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五级书记抓扶贫 各方合力促攻坚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指挥下,五级书记抓扶贫、各方合力促攻坚,东部9省市对口帮扶中西部14个省区市,308家中央单位定点扶贫592个国家重点县,9.9万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6.56万个贫困村,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加速形成。

  与此同时,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干实事、出新招,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初到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察雅县烟多镇雪东村,年轻的第一书记尼玛江村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生产条件差,干部队伍散,百姓怨气大。

  困难当前,一双泥脚板、一部惠民政策小册子和一本民情日记本成了尼玛江村的三样“法宝”。班子凝聚力不强,他挨个谈心鼓劲,组织召开24次村“两委”会议,建立健全23项制度;产业结构单一,他潜心研究市场行情,结合当地实际,先后发展了农牧民施工队、绘画技能合作社等一批特色集体项目。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全村不能有一户群众掉队。”三年间,尼玛江村带领群众兴办7个实体经济,人均增收20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5万元。旧时的贫困村,成了雪域高原的幸福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立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

  2012年至2019年,全国累计减贫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至0.6%,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