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主页 > 头条 >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哲学智慧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0-08-06 09:45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哲学智慧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体会

  现代科技为国家治理引入新范式、创造新工具、构建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图为河北省唐山市一家消防机器人企业的技术员在调试刚刚下线的消防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加深对党的十九大以来科学理论新发展新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增强学思想、悟思想、用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本卷的特点、重点和亮点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主要是阐述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抓住了理论创新的根本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的基础上,构建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则是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概括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并勾勒出各个专题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因而是一部谱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纲领性文献。这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根本特点。

  从总体来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重点和亮点主要是:更加聚焦并深化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重大命题;更加聚焦并深化对历史方位的认识,提出了“胸怀两个大局”的重大论断;更加聚焦并深化对民族复兴和以人民为中心的认识,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的重大任务;更加聚焦并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指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聚焦并深化对“两大布局”的认识,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铸就中华文化、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等,作出了战略谋划;更加聚焦并深化了对“三大攻坚战”的认识,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决战脱贫攻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一步作出了重要部署;更加聚焦并深化对实现民族复兴所需要的良好国内外环境的认识,强调既要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要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也要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新局面,强调为世界谋大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聚焦并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认识,提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要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更加聚焦并深化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认识,提出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重大论断,强调要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加聚焦并深化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着力于集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积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本卷的核心要义、思想精髓及其内在逻辑

  从上述特点、重点和亮点中,可进一步提炼概括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核心要义、思想精髓及其内在逻辑。这就是:以“胸怀两个大局”为时代背景,立足“民族复兴、以人民为中心”两大基石,在统筹推进“总体布局”和统揽“四个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作用,以营造有助于实现民族复兴的良好国内外环境,集中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其中最重要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更加聚焦并深化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识,提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要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实际上是关于“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问题,是关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问题,是关于我们党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其实质就是要充分发挥“国家治理”的作用,积极营造有助于实现民族复兴的良好国内外环境。在这一问题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基本思想观点主要是:关于党领导人民创造“两大奇迹”;关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关于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关于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关于把新时代改革开放向前推进需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行动,并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关于以我国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应对新时代、大变局与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逻辑一脉相承、理论逻辑相互支撑、实践逻辑环环相扣,目标指向一以贯之,重大部署接续递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不仅系统集成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而且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要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增强以改革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自觉性。”“抓紧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进行研究和部署。”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表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关键。

  如何从哲学层面把握治国理政

  理解和把握上述思想观点,尤其是理解和把握治国理政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从“道”“术”“行”三个角度和层面入手。这里,我们主要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着重从“道”即哲学层面入手来理解和把握。这就是说,我们需要运用哲学思维来进一步提炼概括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尤其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哲学智慧。其中的哲学智慧主要是:坚持定位、定标、定法相统一;坚持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工作重点相统一;坚持发挥比较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打牢发展支点相统一。

  首先,从“定位、定标、定法”看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哲学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哲学上首先要搞清楚“我在哪里”,就是把握历史坐标和坐标点,即历史方位,这就是“定位”。在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就有什么样的历史任务。把“定位”搞清楚之后,接下来的逻辑,就要进一步确定“走向何方”,这就是“定标”,即确定所实现的奋斗目标、所完成的历史任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所解决的根本问题。把战略目标确定之后,逻辑上就必然进一步去思考第三个问题,即“走法如何”,即寻求来实现战略目标的路径、方法、方略,这叫做“定法”。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本思路上,就是搞清楚“定位、定标、定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开篇,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可以按照这个基本思路来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十九大报告的第一个部分,其核心思想就是“历史方位论”,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哪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所提出的这样一个重大政治论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实际上就是“定位”。为了回答这个历史方位,第一个部分主要讲了三块内容:第一块内容是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由何而来,讲的是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的三大根据,即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历史性影响;第二块是回答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从何出发,十九大报告的第一个部分所讲的“三个意味着”,就回答了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从何出发;第三块内容是新时代将走向何方,即所讲的五个“是”。由何而来、从何出发、走向何方,实际上讲的就是历史方位,这是“定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把胸怀两个大局作为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注重“定位”的具体体现。十九大报告的第二个部分,就是“定标”。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其历史使命、历史任务、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的第三个部分、第四个部分以及后面那些部分,多是从“定法”角度来回答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其中第三个部分的核心,实际上讲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第四个部分是从战略安排上讲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战略安排,就是对2018年到本世纪中叶这三十三年作出的战略安排。这三十三年可以划分一个小三年、一个大的三十年。一个小三年,就从2018年到2020年,叫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能不能决胜,关键在于能否打好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还有一个大的三十年,即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这个大的三十年分两步走: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五部分以后,是从各个领域来讲如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其次,从“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工作重点”,看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哲学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注重运用哲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这意味着习近平总书记注重运用哲学思维来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分注重抓住其中的根本因素或重点,即抓住“牛鼻子”,做到纲举目张。工作重点到哪里寻找?工作重点要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解决的根本问题当中去寻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的。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解决的问题很多,应首先解决影响中国发展命运的根本性问题。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到哪里寻找?只有到社会主要矛盾当中去寻找。

  社会主要矛盾表达的是人的活动的两个根本方面,一是需求方,二是供给方。社会主要矛盾抓住了人类一切活动的两个最根本的原点:需求和供给。人类活动方式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千变万化,但归根到底可以还原于两个根本的原点:需求和供给。社会主要矛盾表达的就是需求和供给双方之间的关系。正因如此,可以看到社会主要矛盾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社会主要矛盾是党中央把握我国国情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党中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党中央把握社会发展整体状况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遵循。由此,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解决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因为在这个社会主要矛盾中,蕴含着治国理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而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就成为治国理政的工作重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个部分在收尾那个自然段,就把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提出来了,这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化,即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是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高度提出来的。这意味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破解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国家治理面临许多新任务新要求,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不断发展。”《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又指出:全党“一定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不断提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需求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供给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通过解决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由此,解决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作重点。围绕这个工作重点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我们就感到逻辑很清晰了。

  最后,从“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打牢支点”看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哲学智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这在实质上就是强调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上,要注重发挥优势(扬优势)、补齐短板(补短板、强弱项)、打牢支点(根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其中强调的“坚持”,就是要发挥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强调的“完善”,就是要补齐我国国家治理能力方面的一些短板;强调的“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就是要打牢国家治理能力的支点。(韩庆祥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