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湛江日报》先后转发《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0年第14期关于湛江做好扫黑除恶打“伞”后半篇文章的5篇系列报道。报道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分析,多角度多层次介绍了湛江纪检监察机关推动做深做实“后半篇文章”的经验做法,并在署名文章《站在政治监督高度 推动除病根净生态》中点出“关键一招”——政治监督。
好经验做法在哪?关键一招,又藏着哪些巧力?
问题的切入点,在“后半篇文章”。有人认为,黑恶势力被铲除、“保护伞”也拔掉了,一地的扫黑除恶也就迎来“大结局”,可以偃旗息鼓了。但实际上,还有“后半篇文章”——整改整治。“后半篇文章”做不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就会“虎头蛇尾”。
黑恶势力在一地滋生蔓延,犹如邪气入体,正气消、邪气长,继而百病生。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除毒瘤不斩病根,难免“春风吹又生”。哪怕除了病根,但身体仍然虚弱,如果不及时固本培元、增强免疫力,那也容易被邪气歪风乘虚而入,诱发新疾。署名文章里说,“涉黑涉恶腐败及‘保护伞’查处后的整改整治,事关铲除滋生涉黑涉恶腐败及‘保护伞’根源,事关修复净化政治生态,事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直接关系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说扫黑除恶是“狂风扫落叶”,那么整改整治就是要“清气满乾坤”。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及其“保护伞”,只能治标;做深做实“后半篇文章”,方能治本——既治病断根,又固本培元。
要断病根,先要找准病根。湛江纪检监察机关的做法,是把政治监督理念融入“望闻问切”之中,“把脉”案件。例如在“望”这一环,就强调从政治视角观察、审视、分析每一起扫黑除恶案件,加强案件背后政治生态分析研判。《靠海吃海的幸福感是怎么回来的》一文中提到,“梁槐团伙被查办后,遂溪县纪委监委严肃处理了涉案干部,督促公安部门全面排查梁槐团伙的涉案人员,对渔政等部门不作为、监管缺失等问题进行督促整改,堵上管理机制漏洞,补齐日常监督短板”。其中对管理机制漏洞、日常监督短板的判断,便是得益于政治视角带来的大局观,站位高了“望”自然更透彻。
找到病根,接下来就好办了?对症下药,自然药到病除?其实,挑战才刚刚开始。对着一纸整改清单,明明知道是“苦口良药”,但有的部门和个人就是不愿去改。或是感觉“疾在腠理”,总以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或是认为“无伤大雅”,把整改停留在表态上,发文了、开会了,就当“药效”。对此,湛江纪检监察机关抓住“照单执药”这一关键环节,在工作中摸索出了一套经验——重点聚焦相关单位和部门在做深“后半篇文章”中履职尽责情况,深度监督相关整改责任的落实情况,监督是否存在形式主义问题;特别是对照整改清单,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相关派驻机构抵近优势去开展政治监督,系统推进专项治理。在这过程中,政治监督不时扮演“药引”的角色,激发各味主药“各出其力”,又协调其“形成合力”。
做深做实“后半篇文章”,不能停留于治病断根,还要固本培元、提高免疫力。
固本培元,其实是一个净化政治生态的过程,通过扶正祛邪,令浊气下降、正气上扬,对人而言是补中益气,对整个社会而言则是风清气正。《督促筑牢坚强战斗堡垒》一文提到,路西村案查办后,坡头区纪委监委联合区委组织部对龙头镇村级党组织进行排查整治,发现部分村民小组管理制度不健全、群众对现任班子不满意。于是,在推荐党支部班子人选时,纪检部门提前审查人员信息,防止“带病”进入“两委”班子;同时,推动路西村严格实行“四议两公开”制度。新班子带来“活血”、新机制培养“正气”,令刚刚经历刮毒疗伤的路西村活血生肌、面貌一新。
同样是路西村案,在另一篇报道《推动扛牢主体责任》中,则成了坡头区税务局的一堂警示课——报道中描写的这一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其实一直以来,湛江纪检监察机关尤为重视增强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的“免疫力”,挺纪在前“防未病”。一方面,是通过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等方式,既具体到每个案中人分析“致病因子”,又梳理共性问题预警“发病征兆”,发挥“查处一人、警示一批、教育一方”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在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中,突出政治监督,既查清案件本身的问题,又查涉及的主体责任缺位问题,通过压实主体责任为“免疫系统”打补丁。
读懂系列报道的“后半篇文章”,要有“代入感”,把职责摆进去,把自己摆进去,在“自画像”中自省自改。全市纪检监察机关也要督促各地各部门层层压实主体责任,把“后半篇文章”继续做实做细,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更加健康稳定发展。(龙飞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