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稳则社会稳,基础牢则事业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保基层运转还存在哪些困难?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如何发挥作用?为此,记者采访了部分两会代表委员和纪检监察干部。
记者:为什么要特别强调保基层运转,基层无时无刻不在运转,为什么还需要“保”?
张永霞(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金昌市委书记):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地方财政造成了一增一减的矛盾,增是防疫工作开支增加,减是税收减少,收支矛盾加剧。特别是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基层是最前沿阵地,工作量很大,基层作为最关键、最基本的环节,决不能失守。如果基层不能很好地运行,其他几个“保”将很难实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增加1万亿元赤字、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这有利于缓解基层财政压力,确保基层有足够财力保证良好运行,毫不放松地抓好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工作,确保守住阵地不出问题。
雷鸣强(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委会副主委、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基层干部奋战在抗疫防控第一线、脱贫攻坚主战场、服务群众最前沿,基层的顺畅运转至关重要。保基层运转要让基层干部干出质量、干出实效,坚持“减负松绑、提质增效”同步推进。负担要减下来,责任要增上去,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减负松绑”的整治成果,防止各种负担再次抬头。“基层减负年”活动开展以来,取得显著成效。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以形式主义落实基层减负工作的现象:文件、会议、材料的数量少了,但通知、短信、宣传的分量重了;问责、考评的数量少了,但推责、懒政的情况有了。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减负增效”的实践导向,防止“减负减责”的不良情况。“减负不减责”是基层减负的基本要求、实质目的。基层减负就是要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减法、除法,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填表报数中走出来,全身心抓工作落实,提升工作质量与效果。减负不是简单的一“减”了之,更不是降低工作标准,而是要做到挤干形式主义的水分,增加实干担当的养分,脱虚向实,减负增效。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增的1万亿元财政赤字、1万亿元特别国债,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祝荣亮(福建省三明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2万亿元直达基层”,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此举既有益于更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也能让基层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做好服务管理。在这个过程中,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监督,落实“1+X” 监督机制,用好资金在线监管平台,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铺张浪费的钱决不该花,没有绩效的钱也决不该花,花了还要依法依规问责。要加大对资金转移支付、直达基层的效率和速度的监督,坚决督促和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从而确保“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落到实处,确保“六保”政策更快落地见效。针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督促责任部门举一反三,堵塞漏洞。此外,以此为契机,推动长效机制建设,把经过实践检验的好制度、好做法推广开来、坚持下去,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陈青(海南省纪委监委驻省财政厅纪检监察组组长):今年的一般预算安排,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增加了12.8%,这在近年来是最高的。中央财政还专门设立了特殊转移支付,用于支持地方基层运转,保障基本民生,落实“六保”任务。中央财政对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奖补资金增长安排了10%。在这些政策的落实中,驻省财政厅纪检监察组将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通过监督推动资金提质增效、确保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紧要处,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一项一项落实好。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既要真正过紧日子,又要保基层运转,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祝荣亮:各级政府过紧日子,绝非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权宜之计,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落实这一决策部署,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强化纪委监委监督的协助引导推动功能。要充分发挥好政治监督作用,督促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理念,厉行勤俭节约,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把监督贯穿“管家治家”全过程,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要严字当头,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经费开支的各项纪律规定,严肃查处违反财经纪律的人和事,严肃查处顶风违纪的贪腐行为。要着眼于源头治本,督促建立财政制度防线、财政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防线。
陈青:今年中央本级压减非急需、非刚性的支出超50%,但对工资等刚性支出是给予保障的,机关正常运转是有保证的。中央财政以如此大的力度帮助地方挺过难关,体现了中央对“保基层运转”的重视程度,如果没有中央向地方大力度的转移,基层的基本运转很难得到保障。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政府必须带头过“紧日子”,财政要节用裕民,这是一个长期的方针政策,并不是短期的应对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各地落实各项节约措施、杜绝公款浪费,“三公”经费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一个全党全社会崇尚勤俭、厉行节约的良好风尚正在形成。纪检监察机关应进一步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对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发挥好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推动良好风尚深入人心,化风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