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都强调了领导干部要防止被“围猎”的问题。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坚决斩断“围猎”和甘于被“围猎”的利益链。2020年第5期《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围绕“围猎”类型、“围猎”对象和心理探源,请三位专家学者进行解析——
围猎类型
国家利益、党的原则在“围猎”中被出卖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戴焰军
反腐败斗争中,大量的案例提醒人们,在当前极端复杂的外部条件下,各种对掌权者的围猎手段,是造成许多干部腐败的直接原因。而围猎者之所以用尽各种手段对领导干部进行围猎,当然都是有其获取自身更大利益的图谋,或谋利、或谋官。总之,围猎者必有所谋。
按理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生意、干工程,不管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商业活动,要获取利益,按照商业运作、经济运行的规律,按照相关的法规政策和制度合法经营就行。想当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都有明确规定,只要自己努力工作,表现优秀,按照相关程序获得提拔晋升就行。
为什么非要使出各种手段去进行围猎呢?因为这些正常的途径都远不能满足围猎者的欲壑,他们希望获得的是超常的暴利,是不经过努力付出就可得到的晋升,于是就要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制度的漏洞和各类手中握有权力却意志不坚的领导干部,就为“围猎”者提供了各种可乘之机,通过各种利益诱惑和输送,使一些领导干部为他们达到这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开通道路,也就成为他们实现自己目标的终南捷径。
“围猎”套路五花八门。有的用金钱、美色与领导干部进行毫不掩饰的赤裸裸的交易;有的走迂回路线,从领导干部的亲属或身边人入手,一步一步最终把领导干部套牢,使其为自己办事;有的利用领导干部的某些雅好,为领导干部提供各种服务平台或机会,赠送各种字画古玩,甚至和领导干部成为牌友或球友,成为可以无话不谈、彼此不分的朋友。
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成为某些会所的常客,成为商人口中的老大或大哥,有些商人成为领导干部家中的自己人。那些见不得人的肮脏交易,就在这种情况下一件件发生了。国家的利益、党的原则,就这样成为肮脏交易的砝码,在“围猎”中被一点一点出卖。
过去革命年代,我们共产党的队伍中有许许多多的优秀成员,放弃自己舒适的家庭生活投身到艰苦的革命斗争,放弃自己的高官地位而参加到革命的队伍之中。特别是在敌人的监牢里,很多革命志士面对生死抉择,面对各种高官厚禄诱惑而丝毫不为所动。今天,面对各种“围猎”,是见利忘本、动摇立场,还是初心不改、底线不失,这是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必须回答好的考题。
围猎对象
警惕领导及家属被“围猎”的陷阱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张星星
纵观“围猎”与被“围猎”典型案例,缺口往往是从领导干部自身、家人亲属、身边人员打开的。近些年,裙带腐败、衙内腐败的现象屡见不鲜,与“围猎”利益链不无关系。在良莠丛生、泥石俱下的复杂环境中,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清醒的防范意识,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用权,干干净净做事,管好身边人,净化朋友圈,铸起抵御“围猎”的铁甲金身。
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我们的权力来自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人民。但是,有些领导干部私心作祟、野心膨胀,揽权擅权、违纪越轨,为种种对权力的“围猎”打开缺口,使手中的权力变成为“围猎”者谋取利益的工具。这些人往往大搞“一言堂”,迷恋个人权威,破坏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违背社情民意、违反法规纪律,肆意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在“围猎”者的诱惑、包围、侵蚀下沦为不齿的腐败分子。
领导干部的家人亲属,由于特殊的血缘和亲情关系,跟领导干部的权力最为亲近。这些年,老子为儿子撑腰、儿子为老子捞钱的“衙内现象”屡见不鲜,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围猎者利用领导干部的家人亲属打开权力的缺口。一些干部受“一人当官,鸡犬升天”“封妻荫子”“福庇子孙”等腐朽思想的影响,放任自己的家人亲属在从政行为、权力运作等方面“吹枕边风”“吃锅边菜”,肆意妄为,贪婪无厌。有的“贪内助”甚至怂恿丈夫拼命敛财,明里暗里私设“夫人衙门”。因此,应当严格遵守中央关于领导干部亲属子女的各项规定,绝不能让亲属子女干预和影响任何从政行为和权力运作,许多被“围猎”者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殷鉴不远。
领导干部的身边人员,也成为常见的“围猎”对象,甚至成为“围猎”者或被“围猎”者的帮凶。一些领导干部自身要求不严,不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经常利用身边工作人员去做超出工作范围甚至违规违纪的事情,不仅带坏了风气,而且为别有用心的“围猎”者打开了缺口。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能不能防得住种种“围猎”,根本上仍取决于被“围猎”者的主观思想。如果心存贪念、私欲膨胀、利字当头,用权先问对自己、家属有没有好处,自然就会城门洞开、防线失守。只要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就一定能在种种“围猎”中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心理探源
阻击情感围猎与心理绑架
国家监委特约监察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刘嘉
说起“围猎”,特别在“熟人文化”传统下,也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言的“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中,围猎者往往以“情感”为切入点与官员建立关系,在颜面上做足文章。这种方式,具有更强的迷惑性,相对隐性,没那么简单粗暴,但危害也更大。因为行贿者送上具有目的性的钱、色,容易引发官员的戒心,引发防御反应。但是,如果以熟人身份,针对官员的喜好,使用各种柔性手段形成情感联结,最终就能“温水煮青蛙”,以人情关系迫使官员做出违法犯罪行为。这个现象也称为“心理绑架”。
心理绑架使得一些原本纪律严明、一身正气的清官好官,逐渐变成了贪官、腐官。通过对他们的案例分析,心理学家发现了惊人的一致性:他们身边都存在着一些所谓的“朋友”,且这些朋友就是心理绑架的实施者。
这一说法,也许会让人有种后背发凉的感觉,但这更是“贿随权集”规律的体现。在形形色色的糖衣炮弹面前,在利益集团无所不用其极的“围猎”下,已经有太多的党员领导干部败下阵来,付出惨痛代价。
在情感围猎、心理绑架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共性呢?根据多年来的研究,发现情感围猎、心理绑架的三个阶段是官员从清廉走向腐败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警惕。
第一个回合叫非对称互惠。围猎者不断向官员输出资源,却从不要求任何回报或只提出很小、符合规定的要求,与其付出完全不成比例,即建立非对称的互惠关系。其目的是要掩盖交往的利益目的,突出交往的感情成分,由此让被围猎者对其付出产生亏欠感。
第二个回合叫情感性输出。围猎者输出的资源,通常专投被围猎者所好,较好地满足了其在精神层面上的需要或爱好,体现出投入的心思、情感的色彩,让被围猎者从中体验到被理解、被关心,提升自尊感。被围猎者先是念念不忘、难以割舍,然后开始享受这段关系,最终甘于被“围猎”。
第三个回合叫循序渐进。情感围猎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积累的过程。围猎者开始时只是采取普通的人际交往形式,如登门拜访、请客吃饭、日常小礼物等;在关系紧密之后,逐渐加大腐蚀的成本投入。此时,围猎者已成“朋友”,被围猎者防御心态逐渐减弱,把“寻租”当成是朋友之间的帮忙。
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对今年的重点工作部署中,明确提出坚决斩断“围猎”和甘于被“围猎”的利益链。显而易见,党员领导干部须臾不可忘记反“围猎”,警惕以人情、面子为切入点的心理绑架,化“软肋”为“铠甲”。(戴焰军 张星星 刘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