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整合力量、全力抗击疫情,这是很大的挑战;在疫情形势趋缓后,如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这也是很大的挑战。既不能对不同地区采取“一刀切”的做法、阻碍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又不能不当放松防控、导致前功尽弃。我在2月12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提出,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要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现在,全国有1396个县(区)无确诊病例(占46%),还有一些县(区)累计病例很少、基本没有新增病例,这些低风险地区要尽快将防控策略调整到外防输入上来,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中风险地区要依据防控形势有序复工复产。高风险地区要继续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符合条件的省份要适时下调响应级别并实行动态调整。
——习近平
“推动企业复工复产。要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打通人流、物流堵点,放开货运物流限制,确保员工回得来、原料供得上、产品出得去。”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讲话中这样强调。
“要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转动起来,畅通经济社会循环。” 连日来,多部委均表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政策措施扶持复工复产。中央有关部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从金融、税务、交通、政务服务等多方面助力复工复产,一些地区从当地疫情实际出发,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一些行业产能逐步回升,经济运行正在恢复正常。
务实高效、切中要害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当前,除湖北以外的各省、区、市已经逐步复工复产。交通数据显示,2月底返程客运量将达到约1.2亿人次,3月以后返程约1亿人次。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组织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各地正在行动。
紧要关头显本色,关键时刻看担当。近日,一些省市的“撑复工”措施,直中要害,务实高效,值得借鉴。
浙江嘉兴:包机、包车、专列,“三管齐下”助企复工
2月15日晚23时许,从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返回嘉兴的59座大巴车,开进位于余新镇的浙江亚特电器有限公司,符合返工要求的20名员工走下大巴车。
亚特电器是余新镇已复工复产企业中,首尝“甜头”的企业。截至2月15日,余新镇已复工复产企业78家,并对5495复工人员全部核查完毕。
图片来源:浙江新闻微信公众号
嘉兴南湖区包机、包车、专列“三管齐下”,针对南湖区主要的劳务输入地——云贵川三省,采用多种有效方式组织人员复工返岗。
2月17日下午,6名南湖区人社、公安、卫健等部门人员赴四川宜宾,迎接170名人员返回南湖。2月18日下午2点,长龙航空专机由四川五粮液机场返回萧山机场。南湖区的“东西协作”地——若尔盖,2名当地干部增援,在包机工作期间到五粮液机场进行联络工作,确保南湖区顺利接回员工。专列正在对接中,预定时间为2月20日早上7点的火车,宜宾发车,途径昭通等地,嘉兴为终点站,预估可接回700余人。
浙江杭州:开行全国首趟免费复工专列,组织千名员工返程
2月16日14:01,G4138次列车从贵阳北站徐徐驶出,经停黔东南州凯里市后,全速驶往杭州东站,60余家杭州企业的近300名贵州员工乘坐免费高铁返杭。
图片来源:浙江新闻微信公众号
为解决企业“用工难”和外来员工“返程难”,降低返程途中的疫情传播风险,杭州市审时度势、回应期盼,主动向铁路部门申请开行外地复工人员专列,从疫情相对平稳、在杭就业人员较为集中的贵州、成都等地组织人员返工。
2月17日,铁路部门分别从河南周口和四川成都开行两趟定制务工人员返程专列,来自河南和四川两地1300余位返回工作岗位的新浙江人于同日抵达杭州。
黑龙江哈尔滨:专业队伍入驻 现场解决难题
“回哈员工是否先隔离”“厂区一天消毒几次”“员工就餐是否分开”……2月19日一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派驻部分复工企业的驻厂员已经到岗,开始巡查工作。平房区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全力做好辖区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截至2月22日,该区累计有190家企业复工复产,网上备案的开复工职工已达31478人。
驻厂员既是宣传员,又是检查员,更是服务员。驻厂员进驻企业后积极做好宣传工作,结合不同行业特点,宣传复工复产的疫情防控要求以及疫情防控期间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信息。驻厂员也履行检查员职责,对开复工企业的疫情防控措施进行逐项检查,提出指导意见。同时,他们还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中面临的各种难题,多部门合力帮助企业复工复产。
河南郑州:专人精准对接 线上线下协同
春节过后,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有7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迫切需要复工复产。为了让企业实现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两不误,二七区专门成立区复工复产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对企业进行一对一指导。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宁愿磨破嘴,也不让企业跑腿。利用微信、电话、邮箱等线上联系方式,帮助企业尽快完善复工复产方案和疫情防控方案,做到严而有序、严而有章、严而有情。”二七区工业信息化委员会负责人陈庆说。同时,申请复工复产的企业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由中层管理人员担任专职联系人,执行24小时蹲守制度,员工实行健康打卡制度,确保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安全复工复产。
广西玉林:部门协调联动 保障企业生产
只有上下游企业都开工了,才能保障整个产业链正常运转。零部件供应不足,成了影响广西玉林玉柴集团产出的主要问题。“发动机的主要零部件供应商就有353家,分布在全国22个省区市。受疫情影响,各地复工时间不一样,保证零部件同时到位很难。”玉柴采购部部长陈海有些心急。
令陈海没想到的是,情况很快就出现了转机。“在收到玉柴的需求后,我们第一时间请求兄弟地区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帮助一些重要产业的上游供应商以最快速度复工复产,并协调放行物流运输。”玉林市工信局局长党万坚告诉记者。
零部件生产的恢复和稳定供给,激活了发动机的产业链。在政府的协调下,玉柴复工首日,广西各地零部件供应商已经100%全面开工。上下游产业链联动推动了企业生产快速恢复,玉柴发动机产量马上恢复到了正常产量的60%。
政府部门之间联动,跨区域协调沟通,在合力之下,企业复工复产有条不紊。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疫情并不严重的地区,仍然为企业复工设置重重障碍,存在走形式、甚至故意刁难的行为,不少地方陷入形式主义窠臼。
从“复工需递交21份材料”,到复工申请表上盖满公章,再到复工审批开启“循环证明模式”:开A证明先要有B证明和C证明……这些现象让相关企业犯了难、窝了火。企业为复工跑断腿、磨破嘴,直呼“一证难求,行路难”。
循环证明、层层关卡
七八个部门审核、盖九个章、多名分管领导签字……近日,一张复工申请表在网上流传,引起舆论关注。近来,类似情况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企业在被层层审核之后,复工复产却仍遥遥无期。
不少申请复工复产的企业负责人抱怨:企业想复工,需要填15个表格、2份承诺书,制定1个应急预案、1个复工方案、1套食堂防护措施和1套宿舍防护措施,共计21份材料,有些材料还需要去街道盖章。“企业填材料填得手软,想复个工咋就这么难?”
很多企业主都有类似的苦恼。有的企业生产和办公地点分在不同市区,因各地防疫要求不同,各部门间缺少协调,而没法统一复工;有些社区强行阻拦居民外出上班,“出去以后就别想回来了”;有些部门动辄祭出“上级要求”“上级‘口头’通知”等名目,拒绝履行相关职责,还以“疫情期间,怎么做都不为过”为不作为开脱。
东部某沿海城市的一名企业主陈先生告诉记者,他的企业在城东的港口,300多名员工有一半住在城西区。因为城西确诊的病例较多,住城西的人到城东区必须办理跨区通行证。企业复工至少需要办员工出入小区通行证、人员进城东区通行证、单位复工许可证等3个证。按说,实行通行许可、加强防控本没有错,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仅这个通行证就要来回跑6天。期间,要到社区开居住证明,到有关部门开员工14天活动轨迹的证明,到工信部门开企业复工证明。
让陈先生为难的是,各部门为了免责,竟然开启了“循环证明模式”——开A证明先要有B证明和C证明。“这样要求,我们一个证明都开不出来!企业一直没停产,不存在复工,谁给开复工证明?”更让他无所适从的是,开具证明的具体要求不公开,都是口头传达,有的证明今天给开,第二天再去就说不给开了。陈先生感慨,“这不是把企业卡死了吗!”
不仅仅是企业,不少群众也反映,在返程上班办理相关证明过程中遭遇不少形式主义的烦恼。
——遭遇“踢皮球”。春节探亲的王先生,因疫情被困在重庆奉节县近一个月。最近单位要求复工,为办回家的出行证,他跑了6趟村镇多个部门,打了30多个电话,不是找不到人就是一问三不知,始终未办成证明。“镇上叫我去村里,村里又让我去镇上,推来推去。”
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很多网民吐槽,从社区到乡镇跑了多次,来回被“踢皮球”也未能办成通行证。
——材料陷入“死循环”。市民张女士反映,她所在的社区要求居民办理出入证,前提是物业或单位出具“未离开城市证明”。她找物业,物业表示没办法证明;找单位,单位说未复工无法出具证明。“搞来搞去竟成了‘死循环’,太让人无语了。”张女士说。
——层层证明。河南南阳市村民小晨计划26日从郑州转飞机回深圳,他填了2张表、盖了3次章、跑了2次乡镇、请了3个村干部陪同,还是没有办到健康证明。
第一次,乡镇工作人员说其所填表“不是最新版本”,他回家填完新表,盖了村医、村支委会、村委会三个红章。第二次来到乡镇,并按工作人员要求先后请来3个村干部,对方又提出,还需要乡镇包村干部签字。结果小晨在现场等了两个小时这位干部也没来。
“太麻烦了。既然有村委会盖章,为何还要几个村干部跑来签字?既然办证需要乡镇包村干部签字,为什么他们又不配合?”小晨表示不解。
诚然,既要防控疫情,又要保障生产生活,地方政府部门和基层干部也有两难:严格防疫,限制人员流动,看起来更安全,企业和群众却有意见;放松要求,大家都方便了,但万一出现集聚性感染,问责肯定少不了。
然而,这种“两难”,并非不可调和,更不能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中央已明确要求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要以实行分区分级精准防控为抓手,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面对疫情发展的新形势,摸清本地实际情况,找好自己所处方位,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相关部门和有关干部,绝不能畏缩不前,更不能让防疫、生产“两手抓”沦为企业和群众所不齿的“一手抓防疫,一手捂乌纱”。
人民日报:帮把手,别乱伸手
陆娅楠
最近有两则新闻在社会上引发热议。
一则是某地企业想复工,需要提交15个表格、2份承诺书等共计21份材料,还要盖章备案。另一则是某地为了帮企业复工,政府部门出钱包机、包车、包高铁接回外地务工人员,不仅资助吃住、送口罩,还发生活补贴。
两相对比,耐人寻味。
招人、复工原本是企业自己的事,但今年有所不同。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对原有经济运行秩序造成短期冲击。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就必须众人拾柴、抱团取暖,特别是需要政府部门“该出手时就出手”。
保障要素流动,“有形的手”不能缺位。我国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往往离得较远,有的甚至相隔几千公里。受疫情防控影响,有些地方封闭管理,一些务工人员别说赶火车、搭飞机,出村可能都有困难。卫生检疫环节增加、交通运输班次调整都是不得不设的“非常之举”。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伸出援手,跨区域跨部门协同作战,能帮助员工尽快返岗,满足企业和员工的复工愿望。
缓解经营压力,“有形的手”也须积极作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产业门类,这也意味着,我国制造业分工细、环节多。疫情只要影响一家企业,往往可能波及整个产业链、资金链。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针对疫情对企业影响所做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企业最大困难为成本压力增大,60.7%的企业表示亟须“争取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扶持”。援企政策晚一天落实,不仅原本经营佳、有前景的企业可能因疫情而“生病”,其上下游企业也可能受影响。将免租金、减税额、降社保、不断贷等好政策尽快细化、落实,变为有温度、能操作的好招,才能让企业渡过难关。
“帮把手”不是“乱伸手”。在复工复产中,个别地方以防疫需要为名,要求企业多盖章、多填表、缴保证金,将政府需承担的部分疫情防控责任转嫁给企业,这违背了“放管服”改革的精神。协助企业复工复产是民生大事,也直接关系地方发展。给企业创造更有利的复工复产条件,与其说是帮忙,不如说是地方政府部门的应尽之责,责无旁贷。
实心实意“帮把手”,也是为了地方长远发展“留后手”。应对疫情影响,不仅是对地方政府部门应急管理能力的考验,也是一场优化营商环境的比拼。眼下,各地既遭遇疫情防控挑战,也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可谓双线作战。如果说前一条战线的主力军是医护人员,那么后一条战线的主力军就是企业。都说患难见真情,这个时候能出实招、办实事,就能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留下更多“树苗”,埋下更多“种子”。种子多了,树苗强了,又何愁孕育不出硕果累累的林海?
疫情影响是短暂的,优化营商环境是无止境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地方已行动起来,越来越多的好消息正从基层传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春暖花会开!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半月谈、浙江新闻微信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