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在群众家门口开展主题教育,群众的期待最强烈、感受最真切。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湛江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着眼基层,依托多元平台,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
面对面宣传 创新理论飞入百姓家
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是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是“四下基层”的重要内容。在湛江,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宣传宣讲,站稳群众立场、讲好群众语言,做好解疑释惑等工作,为群众解开思想上的“扣子”,让党的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湛江组建“三个一”宣讲队,即一支由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讲党课、普通党员讲“微党课”组成的党课宣讲队,一支由讲师团、基层党校、学校思政课老师组成的宣讲团,一支由党建指导员、人民满意公务员、优秀党员等组成的专题宣讲队,深入企业、农村、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一线,向流动党员和群众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解读政策制度。
在坡头区,每周二、周四晚上,由老干部、老党员、新乡贤等组成的志愿宣讲队伍会在铺仔旁的“榕树大讲堂”,用坡头话解读乡村振兴等政策……“咱村铺仔”成了村民身边的一个小小“文化站”。镇、村常常组织文艺“轻骑兵”、乡村文艺达人们聚集到“铺仔”,通过“文艺+宣讲”的形式传播党的理论政策。
霞山区把闲置场地、休闲场所改造为“百姓话亭”,区、街道、村党员干部轮流到此与村民群众聊家常,在“唠家常”过程中知民情,开展宣讲宣传活动,让村民在轻松接地气的氛围里了解党的理论和惠民政策,让广大父老乡亲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
关注忧心事 携手议出和谐邻里声
相较于第一批主题教育,第二批主题教育层级下移,参加单位和人员范围广、数量大,直面基层和群众,同群众的联系更直接、更紧密,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更复杂、更具体。
越到基层,越要突出一个“实”字,把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贯穿始终,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着力点,落实落细惠民政策和为民服务,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大树下议出和谐邻里声。赤坎区调顺村黄氏宗祠旁有一棵树龄约630年的垂叶榕,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依托村内榕树苑,调顺村建立“榕议事”制度,因地制宜打造全天候、开放式的议事阵地,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提供了有力探索。围绕矛盾纠纷、村中规划、村内奖教奖学、修路等大小事,“榕议事”制度推动村民有序参与村级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让村民有话随时说、有忧立即解。
“有事好商量,无事聊家常。”村民、乡贤谋划乡村建设发展的议事场所,政策宣讲和文化文明宣传阵地,群众日常休闲聊天聚集地——遂溪县岭北镇田增村将闲置房子变为“和事堂”,同时延伸出“和事佬”议事调解机制,化解群众邻里间的矛盾纠纷。平时,“和事佬”或约定当事人集中坐堂调解,或组队上门入户促和,或重大节日集中议事;同时,相关负责人编印议事记录簿、调解登记簿,坚持“一事一议,议后登记”,有效推进事情解决。
服务更主动 工作方法接地气有活力
国之大者,在乎民也。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现场集中“会诊”,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切实推动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常态长效。
湛江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擦亮“平安夜访”品牌,实现基层治理由群众上访变为干部主动下访。结合群众白天务工、晚上归家的特点,湛江推行县、镇干部每周二晚上下沉村(社区)开展“平安夜访”工作,进村入户错峰了解社情民意,特别是开展主题教育以来,市委书记带头践行“四下基层”,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平安夜访”,带动各级领导干部下沉基层,推动解决群众诉求。通过“平安夜访”,实现90%以上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社区),95%以上的初访事项一次化解,更被纳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优秀创新经验”。
湛江市“社会治理面对面”活动也是践行“四下基层”的典型。活动每期邀请一个市直单位,与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等面对面座谈交流,商讨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打造了解民情、答疑解惑、提升服务、共商发展的社会治理工作平台。实行“清单+闭环”管理机制,将群众合理诉求逐项跟踪督办,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小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如何主动服务,建设和谐家园共同体?霞山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物业服务管理新模式,把党建引领迁移至小区居民家门口,推动党建工作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对小区进行适时整修和改造,使老旧小区焕发出新活力。通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动破解社区治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