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扎实推进创新发展的十年。高速铁路、5G网络等建设世界领先,载人航天、火星探测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图为行驶中的智能复兴号动车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2年2月8日,中外记者打卡北京市人工智能地标园区“中关村壹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实践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创新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一条红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其中第三条是“坚持理论创新”,第七条是“坚持开拓创新”。从中可以看出,创新是党百年奋斗的一个重要理论品格,也是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关键词。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上下求索、奋力开拓、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创造出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创新是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禀赋。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国人民自古就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我们的先人早就提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为世界贡献了无数科技创新成果,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近代以来,我国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错失了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建立起全面独立的科研体系,开启了全面创新的时代,取得了“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载人航天、高速铁路等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创新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推动中华文明在开放中交流、在包容中互生、在创新中发展。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时代性、开放性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历史表明,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今天,时代变化和发展的广度、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创新是当代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正是彰显了改革创新的伟大力量。当前,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创新力量。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创新决定未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要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就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在时代前进的洪流中书写中华民族发展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是勇于实践创新、善于理论创新的党
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征程也永无止境。
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产生了共产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领导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一系列实践创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主要体现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13个方面。比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等,这些实践创新在全社会形成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回答时代之问,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贯彻新发展理念,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的时代回答。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释并强调了这五大发展理念,在讲到创新发展时指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着力促进创新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严密谋划、积极推进该战略落地生根。早在2013年9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形势所迫,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此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专题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阐述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四点基本要求,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我国有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有持续创新形成的系列成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备良好条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弘扬创新精神,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创新激励高质量增长的“乘数效应”,努力实现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大兴学习之风,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紧密结合,在推动发展上拥有强大的政治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对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阐释道:“把学习型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学习是前提,学习好才能服务好,学习好才有可能进行创新。”
“学习和创新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党历来重视抓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既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加理论自觉,也要学习实践知识,增强实干本领。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提升创新能力,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大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临大量新情况新问题,领导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共同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力量,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实践创新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深刻把握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坚持以思想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实践创新,以总结实践经验推动思想理论丰富和发展,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党和国家事业始终充满创造活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王倩蕾,本文刊登于《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年5月26日理论周刊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