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多过去了,湛江市乡村振兴驻石城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员们还是忘不掉刚进驻时被村民“怼”得面面相觑的一幕。
“村里聘用我,每个月就发几百块钱,你们也好意思老跑来检查。”湛江廉江市石城镇铜锣埇村里,保洁阿姨头也不抬,手里的扫帚扬起灰尘,半开玩笑地向他们抱怨。
彼时,湛江市乡村振兴驻石城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成员刚到位,正各处走访。在队长邓斯奇看来,村民说的话“虽然不太中听,但是非常中用”,帮工作队指明了调研方向——低酬劳背后,实际指向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境况。
半年多时间里,工作队东奔西走、进村入户,协调修整老水渠,张罗创办农资机械合作社。3月下旬,干涸了近30年的老渠流淌出汩汩清水,沿渠3000多亩土地被整合流转,以每年每亩600多元的高价租了出去,租金比之前翻了近三倍,多个村集体今年收入将大涨。
“按照现在的发展情况,我们镇今年上半年可复耕土地6000亩左右。土地只要不撂荒,村民、村集体的收入就能稳定增加。”站在茂盛的毛豆田边,石城镇镇长朱海霞对工作队竖起大拇指,称赞“工作队的帮扶功不可没”。
▼进驻
调研吃透镇情村情
围绕乡村振兴,广东创新实施“组团式”帮扶。2021年7月,由湛江市纪委监委牵头,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第四税务分局、廉江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单位联合,成立湛江市乡村振兴驻石城镇帮镇扶村工作队。
△驻廉江市石城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调研该镇土地丢荒情况
走村串户调研中,工作队成员发现,当地土地丢荒的情况比较严重。石城镇位于廉江市城郊,耕地面积80201亩,下辖17个村委会225个自然村,人口87093人。利用靠近城区的优势,很多村民撂下土地,进城打工或经商。
一次到那良村新屋自然村走访,工作队员们挨户数了下,只有16个人在家,基本都是老人。“这个村有500多人口,外出的村民要么务工经商,要么陪护孩子在城区读书。”队员们眉头紧皱,叹气说道:“要靠村民复耕丢荒地,哪有劳动力?”
调研完成后,工作队形成了一村一报告。他们汇总发现,水利设施残破、土地大量丢荒、土地流转困难,是导致大部分村土地资源难盘活、集体经济孱弱的主因,且三者环环相扣,形成恶性循环。
吃透了镇情、村情,帮扶方向变得清晰:必须盘活土地资源、壮大集体经济。瞄准耕地灌溉问题,疏浚黄泥坑干渠、鸡头岭支渠的项目,被提上工作队议事日程。
▼修渠
立“军令状”争取资金
在铜锣埇村党总支部的“95”后书记黄树荣的记忆里,从自己出生起,除了大雨天,就没见过这两条渠淌过水。
上世纪60年代,黄树荣的祖辈们用锄头挖、箩筐挑,造出了约14公里长的黄泥坑干渠、约14.5公里长的鸡头岭支渠。两条水渠连接著名的雷州青年运河,在此后20多年间汩汩流淌,滋润石城镇近3万亩田地。
然而没有任何一种设施能在缺乏养护的情况下永葆健康,黄泥坑干渠、鸡头岭支渠也不例外。随着越来越多的渠段淤塞、垮塌,上世纪90年代,两条水渠大部分断流,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干涸的渠段里,甚至有村民看中肥沃的渠底泥,在上面种植起了桉树。
“因缺水导致耕地没有充分利用的土地,超过7000亩。”工作队调查发现,淤塞损坏严重的黄泥坑干渠长度有约8公里,鸡头岭支渠有近7公里。调研碰头会上,队员们连呼“守着青年运河却没有水用,让人痛心”。
△2021年底,驻廉江市石城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协调修整老旧水渠。
与廉江市政府交涉后,工作队争取到当地财政的300万元疏浚资金和不少政策支持。邓斯奇向廉江市长柯俊立下“军令状”——只要政府保证资金到位水渠疏通,2022年春节后至少复耕5000亩丢荒地。
2021年12月14日,黄泥坑干渠、鸡头岭支渠开工疏浚。半个月后,疏浚渠段的清表工作全部完成,清淤完成近80%。干渠顶最宽处被拓宽至10多米,渠底平均拓宽至两米左右,渠深平均拓至约3米。
“搞好这两条水渠,可以实现丢荒弃耕地变万亩良田。”工作队队长邓斯奇说,近3万村民将因此受益。
△水渠“复活”后的大片丢荒地已被整合流转种上了庄稼
▼创社
村委会供地分利润
水渠开工疏浚后第11天,廉江石城农资机械合作社宣布成立。这家由帮镇扶村工作队联合石城镇委、镇政府指导成立的合作社,吸引企业参与,注册资金5100万元,肩负起组织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使命。
按照合作社创立方案,同等市场价格前提下,石城镇各村的复耕土地,优先交予该合作社耕作。除去耕作成本和农资费用,如产生利润,每亩收益600元以下,收益归提供土地单元所有;每亩收益600元以上的部分,70%—80%归合作社,20%—30%归提供土地单元所有。
△驻廉江市石城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协调整合丢荒地后,村民在水田里忙着春耕。
“村委会或撂荒地经营权者为1个单元。耕作产生的经济效益,首先满足耕作成本和农资费用,如产生亏损,由合作社承担。”工作队解释,把收益线定在600元有迹可循,合作社的投资方也认可。此前,石头岭村党总支部书记罗应裕带头,以托管方式规模化经营本村1500多亩土地,效益良好。工作队以该村为借鉴,把“种地经”取回了合作社。
最初的方案里,工作队提出,由铜锣埇、石南、石头岭、山头、龙窝江村委会首批整合提供2000亩土地,供合作社耕作,收益分成也归村委会所有。
看到黄泥坑干渠、鸡头岭支渠疏浚顺利,各村委会和经营者增强了信心,在合作社成立当天,整合提供了5000亩土地给合作社。龙窝江村党总支部书记吴志立打趣说,帮镇扶村工作队一顿“组合拳”,打开了几千亩丢荒地“重获新生”的希望,让村集体经济有了“挺直腰杆”的盼头。(李廷睿)
(原标题:不得了!干涸近30年的老渠“复活”,这个粤西镇数千亩土地租金翻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