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中央纪委要闻 >

数字治理激发城市新活力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21-12-28 10:02


  图为在广州市举办2021国际数字科技展暨天翼智能生态博览会上,群众参观数字城市大脑展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新型网络形态不断涌现,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能生活等应用技术不断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随着智慧化建设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防灾、交通、群众就医、社区服务等领域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百姓从中受益。今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城市智慧化建设,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目前数字城市建设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已经涵盖城市规划、管理、经济、生活、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和数字政府建设

  说到数字经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北上广深,殊不知,福建也是数字经济的引领者。本世纪伊始,数字化转型在全球展开,而在福建,大规模推进数字化建设的序幕也被拉开。

  2000年,“数字福建”建设提出,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理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卫星定位导航等为关键技术,对电子政务、国土资源、农业生态及水土循环系统等方面进行区域信息化建设,这对之后数字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支撑。

  近年来,数字中国建设助力我国各行业发展。《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显示,截至“十三五”建设收官,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发展、数字政府服务效能、信息便民惠民普及度、信息化发展环境等多个领域均取得重大成就。

  新基建是数字中国重要基石。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此外,我国还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4G网络。5G网络建设速度和规模位居全球第一,截至今年11月,我国已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139万个,5G赋能经济社会转型的潜能不断释放。

  数字政府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如今,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已联通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46个国务院部门,实名用户已超过4亿人。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的比例达到82.13%,全国一半以上行政许可事项平均承诺时限压缩超过40%。

  目前,许多地方的公安、应急管理、国土资源管理、规划、交通等领域已实现业务的高度信息化。而高度信息化政务工作必须同时紧密联系本地实践,反映本地发展变化,顺应本地实际需要。因此,数字政府的高效运作隐含着数字城市建设的重大成就,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例如,我国以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基础,先后建立了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数据库,为城市治理信息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数据。

  在国家大力支持“新基建”的背景下,各地加大数字政府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管理和治理水平。北京市以城管物联网平台建设为载体,形成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于一体的智慧城管总体架构;深圳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造城市“最强大脑”,打通了司法、公安、交通、安监、消防、环保等42个业务系统、100多类数据、28万多路监控视频,形成了市—区—街道三级联动指挥体系。

  以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城市智慧化建设,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我国大量城市已经处于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准备期向起步期和成长期过渡中,如何使数字惠民服务不断从“能用”向“好用”升级,这是城市治理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在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新长看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数字城市建设需要处理融合国土、规划、交通、环境、水务等众多类型的大数据。这些大数据只有依托多类型、动态化、丰富的时空地理信息数据才能构建更合理、更科学的城市智能模型。而目前数字城市及智能政府建设在不少地方是被动滞后的,即发现问题后,相关部门再进行诊断并提出解决方案。系统性动态性相对不足、协同能力受到制约的瓶颈问题不解决,就会造成数据与现实不同步,不反映或错误反映实际情况;同时,也容易产生“信息孤岛”问题。

  从原来基于部门的系统,到今天变成基于用户、数据的平台,反映的是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随着“一网通办”“异地可办”“跨省通办”渐成趋势,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以河南省济源市建设智慧济源时空大数据平台为例,以前,该市部门数据分立、维护相互独立,数据调用困难;现在,25个部门近10年的管理数据都可以进行统一时空基准的三维空间可视化展示,打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隔阂,充分释放了数据促进城市发展的强劲动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利用数字化新技术,为城市治理开辟新路径。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多家单位发布的《数字生态指数2021》报告指出,我国省级数字生态呈现出全面领先型、赶超壮大型、发展成长型和蓄势突破型等四型联动的发展格局。其中,数字生态指数和3个一级指标(数字基础、数字能力和数字应用)得分前十位的城市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武汉、成都、重庆、南京、天津。这些城市的数字基础、数字能力、数字应用形成了较好合力,构建了较为健全的城市数字生态。

  城市治理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与技术布局

  现代社会的复杂性、风险性显著提升,公共生活的不同场景相互交织,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给城市和社会发展带来新挑战。

  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会更多一些。《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城市智慧化建设。措施包括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和政策法规,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技术、业务、数据融合;开展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搭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搭建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加强社区智慧化建设管理。

  文件为治理信息化指出了战略发展方向。要实现以数字化转型促进治理方式变革的总体布局,需要结合发展现状,进行技术布局、技术协同和技术标准化,将战略布局落实到技术布局之中。要找准技术的痛点与关键,布局能够将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各种治理资源、治理对象统一呈现的技术,补短板促突破。

  数字孪生城市技术是治理信息化技术布局中的关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认为,数字孪生城市是在建筑信息模型和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把物理城市的人、物、事件和水、电、气等所有要素进行数字化,然后在网络空间上构造一个与之完全对应的“虚拟城市”,形成物理维度上的实体城市和信息维度上的智慧城市同生共存、虚实交融的局面。

  数字孪生城市的技术布局落在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之上。如今不少省市开启了三维地质建模,如透视山东、贵州省玻璃国土、重庆市1:50000三维地质建模等。在深圳市龙华区的地下管网巡查系统中,运用数字技术,可以现场生成地下管网三维实景,周围管网拓扑关系一目了然,巡检人员可以直接透视破损老化的部位。在深圳市内,还分布着大大小小202个积水内涝监测站、21个防汛重点部位的自动水位探测装置,全市的380个站点、1024个地铁出口都安装有前端感知设施。这些都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神经元,构建成全市智慧水务这套反射弧,对内涝灾害能够作出快速智能的反应。可以说,数字孪生城市平台可以洞察城市运营数据,借助这个数字平台,管理者可以进行模拟预测,反复推导出最优解决方案。

  数字孪生城市各项技术布局的推广和深化,横向打通了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三大领域的建设,发挥了集成效应,大大提高了治理的协同能力,满足发展战略中各类共建、共用、共享的要求,为治理信息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