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主页 > 廉政教育 > 以史为鉴 >

功利存乎人民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1-09-01 16:28

唐代诗坛群星灿烂,生活于唐代中期的刘禹锡被称为“诗豪”,他不仅诗文上乘,为人为官也多有可称赞之处。提到“韩柳”,今人大都熟知,其实与柳宗元并称者,不独韩愈,也有刘禹锡,而且“刘柳”并称的频率并不小于“韩柳”。刘禹锡、柳宗元两人无论在政治、文学等方面的见解,乃至生活轨迹上,都颇为相似,是真正的莫逆之交。柳宗元曾称刘禹锡是一个“明信人”,刘禹锡要是不了解一个人的实际情况,是不会轻易开口议论或评价的。临终之际,柳宗元写信托孤,并把整理遗稿等事皆委托给了刘禹锡,刘禹锡都一一照办。

  唐顺宗时,刘禹锡与柳宗元参与到由王伾、王叔文主持的改革中,“参与谋议,草拟文诰,采听外事”,《云仙杂记》有一则不无夸张成分的记载,说刘禹锡在这段日记中,每天接到各方面的来信达千封之多,刘禹锡不厌其烦,一一回复,“绿珠盆中,日用面一斗为糊,以供缄封”。

  王伾、王叔文主持的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朗州十年,而后又被贬连州。一千两百多年前,地处五岭南麓的连州,荒凉而偏僻,只有一条连江、一条曲折蜿蜒的古道连通着外面的世界。在唐代,州郡长官颇有撰写“厅壁记”的传统,顾名思义这是写在官府墙壁上的文章,多介绍本地风土,表达治理本地的理念。刘禹锡赴任伊始,对连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民情风俗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写成了《连州刺史厅壁记》,其中,不仅细述连州的人文与自然情况,还立誓要像前贤一样,“功利存乎人民”。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任连州刺史期间,刘禹锡并未因为贬谪之事而气馁,而是积极履职,关心民间疾苦,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当连州遭遇疫病时,心急如焚的他立即向在广西柳州的柳宗元和湖南道州的薛景求援,讨来药方,按方制药,发给百姓服用。他还将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药方编辑成具有“廉(价廉)、验(有效)、便(易得)”特色的医书《传信方》,使其广为传播。为让连州真正兴旺起来,他重教兴学,栽培人才,亲自执教讲学,使连州文风昌盛,连当时荆楚、吴越一带的儒生也纷至沓来,连州后来果然“科第甲通省”,而为此奠定基础的正是刘禹锡。

  刘禹锡还派人重新疏浚了连州的海阳湖,建立切云亭、云英潭、飞练瀑等景点,并写下《海阳十咏》,对每一景点赋诗一首,记录下连州风物。此外,他又筑“吏隐亭”,在《吏隐亭述》中表达了“不以利禄萦心”的廉洁心声。

  刘禹锡花甲之年到苏州任刺史时,正遇上大水灾。他及时察访灾情和百姓之需,向朝廷上奏章请求救济,朝廷调拨十二万石大米分发给灾民,又宣布免除一定时间内的赋税徭役,使当地百姓安然度过灾年。由于刘禹锡为政清廉、救灾有功,朝廷赐其紫金鱼袋,但最好的奖励是人民的口碑,这口碑一直延续到了后世。宋人《中吴纪闻》称:“姑苏自刘(刘禹锡)、白(白居易)、韦(韦应物)为太守时,风物雄丽,为东南之冠。”

  功利存乎人民,这六个字写起来简单,但要做到并不容易。刘禹锡以此自励,故能不以个人得失为忧,亦不让利禄熏染自己的心,今人亦可据这六个字清爽自己的精神。(刘凡 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