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主页 > 专题 >

勤廉风范② | 周恩来:永远不与群众脱离

来源:南粤清风网 发布时间:2021-06-28 18:35

图片

  编者的话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南粤清风网推出《勤廉风范》专栏,展现革命先辈在广东的勤廉故事和光辉足迹,展示他们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激励我们提振精气神、奋进新时代。

  今天推出第二期《周恩来:永远不与群众脱离》


  1943年3月18日,周恩来没有出席南方局同事为他准备的45岁生日茶话会,而是在自己办公室写下一篇让后世人敬仰的《我的修养要则》。该篇文稿一共7条,192个字,除了对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等作出规定外,第六条内容格外引人注目:“永远不与群众脱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这是周恩来在延安时期对自己提出的不脱离群众的要求,也是他一生的修养。解放后,他多次莅临广东,留下许多坚持群众路线的生动画面。

图片

周恩来《我的修养要则》手稿


  在新会,“不要使我同群众有距离”

  1958年夏天,周恩来在百忙之中来到广东新会这个小县城进行了为期7天的视察,这在他一生中仅此一次。在七天视察过程中,周总理十分注意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对群众嘘寒问暖,深入了解群众生活。周恩来曾嘱咐地方负责人:“不要使我同群众有距离。”他每到一处,都强调不要影响他与群众接触。

图片

  广东的夏天湿热高温,在圭峰山劳动大学,周总理顶着烈日,上高山,下沟壑,深入果园、猪场、宿舍与干部员工倾谈。在一间简陋的茅棚里,全身长了痱子,痒得难受的周恩来依然下心含笑,逐一慰问生病的学员。他走近床边,用手摸着患病学员叶鹏飞的额头询问得了什么病,是否请医生看等。

  在农民周汉华家的试验田,年已六旬的周总理顾不上吃晚饭,看了水稻看海岛棉和剑麻,与20岁的农民专家亲切交流。那晚,明月当空,清风徐徐,在农家晒谷场上,周汉华搬出一个靠背竹椅,请周总理坐。周总理却选择坐在一张四脚板凳上,让位给周汉华,说他长年蹲田头,太辛苦。就这样,周恩来坐小方凳,周汉华坐靠背竹椅,两人一左一右,乡亲们围坐在旁,促膝谈心,无拘无束。直到晚上九点多,有人催促,周总理才依依不舍地乘车离开。周汉华在回忆录中说到:“我看总理穿的是普普通通的白布衬衫、布鞋,说话和和气气,一点架子也没有,心里热乎乎的……”

图片

图片

周恩来与周汉华促膝夜谈


  参观葵厂时,周总理关心工人生活,询问工人家庭情况,鼓励工人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在火画扇车间,他认真观看青年工人赵文达画扇。那时天气炎热,加上烧铁笔的炭火熊熊,赵文达汗流浃背,周总理顺手拿起一把葵扇为其扇凉,并认真地看着赵文达画好两把扇子才离开。赵文达回忆说,他当时很紧张,看到周总理为自己扇扇子忙停笔,“这怎么行?您帮我扇扇子?”周总理却说:“怎么不行?你辛苦了。”赵文达特别感动:“我是一个普通工人,从来没见过什么大官,更没有领导帮扇扇子,那是周总理啊!”

  在新会同和村五合二社,周总理与干部们在一个祠堂里做小范围汇报。周总理来了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下了工的社员们都想见见,把祠堂围了起来。当时有干部起身关窗,周总理却说:“别把我和群众隔开,让大家进来坐。”就这样,在一个生产队祠堂里,里三层外三层,长木桌围了一圈又一圈,周总理和干部、社员聊了两个多小时。

图片

  在新会人民会堂作形势报告时,当地群众知道周总理来了,奔走相告,纷纷涌到人民礼堂。工作人员怕影响周总理作报告,就把门关上了。周总理见此情景,笑着对县委书记党向民说:“为什么把我同人民群众隔开来啊?”于是礼堂的大门重新打开,侧门也解锁,门外的群众兴高采烈地走了进来。整个礼堂座无虚席,两边过道、后排座位,满满的都是人,场外还有不少群众循声而至。整场报告,周总理大量运用了他在新会调查研究的事实来说明他的观点,表达通俗易懂,大家听得亲切、明白。周总理作完报告走出会场时,外面广场和街道站满了群众,他微笑着频频向群众挥手致意。大家尽情地鼓掌,沉浸在无比欢乐的气氛之中。

  在从化,所到之处都把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

  1959年1月5日,刚在上海参加完外事活动的周恩来,利用假期赶来广东从化疗养院看望因病在此休养的夫人邓颖超。在从化的几天,周恩来一点都没闲着,他满腔热忱地深入到乡村和学校等基层调研,了解社情民生。在工作之余,仍不忘同温泉馆的员工一起劳动、谈心,这令宾馆许多老员工倍感温暖。一位老员工回忆起周恩来在温泉休假的情景时,感慨地说:“与其说总理是来休假的,不如说是来关心群众的,他在短短十天的休假期间竟没有一天好好休息,先后访问了从化的农村、商店、学校、幼儿园和许多社队干部,所到之处都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

  有一天,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在户外散步,见到一位工作人员正艰难地蹬着载有一叠毛毡的三轮车,连忙走过去帮忙,后来周恩来干脆骑上这辆三轮车帮助运送毛毡。车子蹬起来那一刻,周恩来很开心,但身旁的邓颖超和工作人员却替他捏着一把汗。因为在延安时期,周恩来的右臂曾因骑马摔伤过,后到苏联进行过治疗,但一直没有痊愈,总是使不上劲。周恩来一边蹬着车,邓颖超等人小心地跟着,并不时在一旁用力帮忙带着车。那一天周总理运了一车又一车,汗流浃背,这位工作人员深受感动。这一瞬间被在场的工作人员用随身携带的照相机抓拍了下来,那辆三轮车也留存至今。


图片

  1月11日下午,周恩来冒着寒风步行走过碧浪桥去从化温泉村视察。他首先视察了村里的小学和幼儿园,还走到了保健站等单位察访,在村里逗留了三个多小时。每到一处,他不是与群众嘘寒问暖,就是同大队干部一起商讨改善农村条件事宜。他曾三次叮嘱村干部一定要关心村民健康,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当了解到温泉村当地百姓守着温泉却难洗上温泉澡,需要经常到流溪河里洗澡时,周恩来便问陪同的当地负责人:“普通群众有没有洗澡的地方?能不能洗上温泉啊?”当地的大队干部吞吞吐吐地说:“社员们一般就在池塘边洗,有的打水回家洗,洗温泉还有一定困难。”当周恩来得知因为经费困难,还没给当地群众修建浴池时,他很生气,批评道:“修干部疗养院有钱,给当地群众建浴池就经费有困难?都知道洗温泉好,能治病,可当地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地方,却洗不上温泉,你们说,群众会怎么想?你们在温泉修建这么好的房子给我们住,我们随时都可以享受温泉,温泉地区的老百姓却洗不上温泉,我和小超都感到不安。”他当场叮嘱身边人员一定要想办法给温泉村建一个公用洗澡房,还马上带头并倡议凡到温泉休养的同志及温泉机关里的同志们都捐点资,帮助修建澡堂。不久,广东省有关部门拨款在温泉村建起了一座面积达150多平方米的公用浴室。温泉村人民从此告别了守着温泉洗不上温泉澡的窘境。

  在湛江,争分夺秒与群众在一起

  1960年2月10日下午,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在广东省委书记、省长陈郁一行的陪同下从海南乘专机来港城湛江视察。这是周恩来一生中唯一一次湛江之行,而且在湛江只待了短短15个小时。尽管时间短暂,周恩来还是争分夺秒地走进群众,深入了解湛江当地情况,给湛江发展提出宝贵意见。

  刚到招待所,周恩来就不顾旅途疲劳,直接走出厅堂与等候在那里的湛江地、市委领导进行座谈。周恩来关切地向他们询问湛江地区群众生活、生产状况,还询问了湛江国营农场开办的情况。当得知雷州半岛群众的一日三餐多吃番薯时,周总理对在场的人说:“喜欢吃番薯很好,但还要种好水稻啊。”当时正值全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周总理对湛江人民的生活极为关注,他语重心长地要求湛江各级领导要带领群众搞好生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听说雷州半岛过去风涝旱灾比较严重,现已在沿海营造防风林带,还修筑了鹤地水库、雷州青年运河,堵海东北大堤正在加紧修建,橡胶生产形势喜人时,周恩来显得十分高兴,并微笑着对在场的人说:“明天再到实地去看看吧!”

  当晚湛江地委经过请示决定适当安排一些轻松、愉快且有意义的活动,让日理万机的总理得到较好的休息,临时安排在湛江霞山人民会堂演出大型粤剧《寸金桥》。演出前,湛江地委领导为总理的安全起见,曾考虑安排周总理、邓颖超等不要当着广大观众的面入座,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当即提出反对:“总理历来乐于同广大人民群众在一起,反对回避群众,这正是总理深受人民群众尊敬、爱戴的缘故之一,若按地委这样安排,则有违总理的一贯作风。”为了慎重起见,湛江地市领导最后请示总理,周总理微笑着对地委的负责人说:“你们的用意我理解,可是,这样安排不太好啊!这样吧,我们就从前面入场,借这个机会同湛江的群众打个招呼吧!”

  演出开始前,周总理、邓颖超等人在湛江地、市委部分领导的陪同下,缓步走进会堂,在场的群众事先并不知道是哪一位首长来看戏,一看是周恩来总理,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周总理、邓颖超。周恩来微笑着向在场的群众挥手致意,之后同群众一起欣赏粤剧。

  演出结束后,周总理在孟宪德等人的陪同下,走上舞台,与演员们一一握手,并对演员的成功演出致以亲切的问候和鼓励。周总理走到该剧团团长谭天亮跟前特意停了下来,情不自禁地对谭天亮连声称赞,还对湛江地委的领导说:“这部戏剧不但编得好,而且演得好!”还竖起拇指夸赞谭天亮:“这位演员演技老练,功底深厚。我看,他不仅能演好李钟珏,还能演好林则徐!”最后,周总理与谭天亮等演员合影留念。

图片

周恩来观看粤剧《寸金桥》后与剧组演员握手

  观看完演出回到招待所已是深夜,周恩来继续与农垦系统的领导畅谈湛江的农垦事业一直到凌晨三点。在凌晨刚睡下不久,周恩来就收到急电要赶回广州。周恩来只好改变行程,在机场送别时,他为不能在湛江多留几日感到十分愧歉与遗憾,并委托陈郁、小鹏和邓颖超留在湛江多住几日,“代我多跑几个点,到广州后再把在湛江看到的转告给我。”他微笑着,依依不舍地与众人挥手告别,奔赴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