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江苏省南京市的天气持续升温。在雨花台烈士陵园内,与天气一样火热的,是人们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参观烈士纪念馆的热情。
“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集中殉难地。从1926年至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在这里牺牲的烈士数以万计,目前已知姓名的只有1519位,绝大部分是无名烈士。”走进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序厅,讲解员给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认真讲解。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展陈面积3091平方米。基本陈列“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生平事迹展”分为光荣北伐革命先锋、力挽狂澜前仆后继、奋起抗战中流砥柱、迎接黎明血沃新天四个部分,以烈士遗物、照片、史料为主体,辅以场景、视频、多媒体等多种展陈手段,集中展示了179位雨花台烈士的生平事迹。
在基本陈列展第二部分邓中夏烈士的展区前,邓中夏烈士一家三口1929年在莫斯科的合影照片格外引人关注。讲解员介绍,照片是邓中夏一家三口唯一的一张全家福,也是最后的全家福。拍摄照片后不久,邓中夏就回国了,之后妻子也被调回国内,孩子流落苏联,不知所终。四年后,邓中夏被捕入狱。面对酷刑审讯,他始终坚贞不屈。狱中秘密党支部派人在放风时间悄悄问邓中夏:“大家想知道你的政治态度?”邓中夏一听连说:“问得好!请告诉同志们,就是烧成灰,我邓中夏也是共产党员!”
“瞻仰雨花英烈的革命事迹,最受触动的就是他们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以及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的绝对忠诚,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初心不改、临危不惧、宁死不屈。他们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给新时代党员干部树立了永恒的丰碑。”南京市纪委监委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刘薇说。
在郭纲琳烈士展柜前,两枚用铜元磨制而成的铜鸡心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在狱中,郭纲琳烈士避开看守的耳目,经过无数个日夜,硬是在牢房水泥地上把两枚铜元磨成心形,分别镌刻上‘健’‘美’‘永是勇士’字样。”讲解员介绍,“她还在枕套上绣出‘起来’两个字,并绣出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雁,希望中华儿女们团结‘起来’,为真理而斗争。”烈士遗留下来的铜鸡心、枕套等遗物,都是珍贵革命文物。
郭纲琳烈士出身在江苏句容的一个大户人家,于1931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本是富家小姐的她,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甘愿放弃殷实的生活,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洪流。被捕以后,她的家庭曾花重金聘请律师为她辩护,还找到国民党高官为她保释。反动当局表示,只要她放弃政治主张,就可出狱。而郭纲琳却不愿为了放弃信仰而苟且偷生。她给哥哥回信表明心迹,“我不愿造一点点罪恶在我的生命中”,“我不能屈服在一个无罪而加上有罪的名义下来遵从你”。
“在雨花英烈群体中,许多人家境殷实,受过良好教育。他们本可以过上优裕的生活,却不畏艰难险阻,毅然投身革命,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为了追求崇高理想而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真正心怀国之大者、有家国情怀的时代先锋!”南京市纪委监委派驻市人大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干部於志健说。
在成贻宾烈士的展柜前,人们纷纷驻足感叹。成贻宾烈士生前是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学生,1949年4月1日参加学生运动时被反动当局打成重伤,于当年4月19日牺牲,时年22岁。4天以后,南京解放,他也成为雨花台烈士中最后牺牲的一位。“雨花英烈平均年龄不满30岁,最小的只有16岁。他们都没有看到胜利日绽放的焰火,没有听到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没有分享到革命胜利的果实,更没有得到一丝一毫的个人利益。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忠诚、他们的梦想,完全由鲜血写成。我们有责任把雨花英烈精神传承好、发扬好!”南京市纪委监委宣传部部长邱奕明说。
今年以来,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南京市纪委监委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参观红色教育场馆、观看红色剧目、拍摄“文物里的英烈故事”微视频、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宣讲、举办“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第一”专题展览等多种形式,引导全体党员干部深切感悟革命先烈的信仰与忠诚,自觉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努力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