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主页 > 专题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1-05-14 09:15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江西省寻乌县分批次组织党员干部来到寻乌调查纪念馆,重走调查之路、重温入党誓词。图为该县供电公司党员干部在毛泽东同志当年开展寻乌调查的旧居前接受党史教育。曾青松 摄

翻开约7.5万字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一幅未来5年和15年中国发展的宏伟图景呈现在眼前。

形成这样一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纲领,离不开大量扎实的调查研究。为了起草好“十四五”规划建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7场专题座谈会,听取企业家、党外人士、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地方党政领导、基层代表等各领域各阶层人士意见建议。编制期间,有关部门组织开展200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开展“十四五”规划纲要问计求策活动,线下发放问卷4000多份。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建议,累计收到超过101.8万条网民建言……深入调研、开门问策、集思广益贯穿规划纲要编制始终。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做好工作的重要传家宝,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要求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做好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回望中国共产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优良传统,位于江西省最南端的寻乌县写满了故事。

在寻乌老县城南门外,有个状似马蹄的小山岗,小山岗上有一幢红色的两层石砌建筑。91年前的春夏之交,一位20多岁、个头高大的年轻人,从这里进进出出,召集当地的农民、做铁工人、商会会长、医生、秀才等各行各业人士,协助毛泽东在小楼上开了十多天的调查会。

年轻人名叫古柏,是当时的寻乌县委书记。革命根据地初创,由于没有经验,党内出现一味照抄照搬共产国际指示和将苏联经验神圣化的现象,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越发严重。为了认清中国国情,制定出切合中国革命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毛泽东决定在位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处、商品流通发达的寻乌,开展一次大规模社会调查。

1930年5月2日,红军一举攻克寻乌县城。攻城后的第二天,古柏便陪同毛泽东一起踏进田间地头、穿行于大街小巷之间,与入城赶集的农民、摆摊设点的商贩老板、手工业者促膝谈心,了解社会各阶层情况。有时刚刚吃完饭就找人谈,有时在山坡上和当地老表劳动完后,围坐在一起就开起了调查会,有时晚上也深入群众家中座谈。

调查20多天后,毛泽东作了十几万字的笔记,但他仍感觉有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未弄清楚,便同古柏商量,决定再召开一次有各行各业、各方面人士参加的总结调查会,进一步核实。

当时寻乌县城的人口不到2700人,如何选择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怎样动员老百姓讲出最真实的情况?古柏邀请了两任寻乌商会会长郭友梅、做过几年小学教师的范大明以及做过小生意、当过小地主,后来跟着红军闹革命的刘茂哉等人,挨家挨户上门拜访,最终请来近60人参会。

在马蹄岗那栋小楼上,毛泽东和古柏按照客家人的礼节,将上席让给前来参会的老百姓,自己以“甘当小学生”的态度认真聆听。总结调查会整整开了两天,从政治、经济、交通、旧有土地关系到文化、教育、风俗习惯,毛泽东一一询问,特别是对城市商业状况,问得最多、最详细。调查会上,有些客家话毛泽东听不懂,古柏便在一旁“翻译”。

在古柏协助下,毛泽东不仅对寻乌县城21个行业131家大小商店的历史、现状及其主人的政治态度作了详细记录,全县7个区21户大地主111户中地主的剥削情况也摸得清清楚楚。

1931年2月,毛泽东整理出8万多字的报告《寻乌调查》,对寻乌县地理环境、交通、经济、政治、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等,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考察分析,报告仅对杂货店里出卖的洋货就列出131种。

寻乌调查带来的思考让毛泽东写下《反对本本主义》。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不仅首次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还发出掷地有声的论断:“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后来,毛泽东在延安时曾说:“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不仅要抽多补少,而且要抽肥补瘦。这样才能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过活下去。”

“毛泽东开展寻乌调查,直接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土地问题。通过分析旧有土地关系,了解各阶级和阶层的政治态度和力量对比,目的就是要搞清楚中国革命到底要依靠谁、团结谁、打倒谁。”寻乌调查纪念馆原馆长黄少斌告诉记者。

直到今天,寻乌调查中的唯实求真精神,仍然为新时代党的事业提供着指引。在推进脱贫攻坚的进程中,始终贯穿着调查研究的生动实践,践行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过去几年里,从寻乌县城到三标乡堆禾村的这条路,刘文丙平均每两个星期就要走一次。寻乌县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当时担任县扶贫办主任的他,扛起最难啃的硬骨头——对接帮扶堆禾村,这个全县最贫穷的村落。爷爷刘茂哉当年参与“寻乌调查”的经历激励着他沉到一线,继续发扬深入、唯实的作风。

2015年前后,对农作物危害极大的黄龙病在赣南地区大面积爆发,很多农户只能成片砍掉种植多年的脐橙,两三年后才能复种。这对原本底子就弱的堆禾村来说,是雪上加霜。找到新产业成了刘文丙这个“大村长”日夜操心的事。

联系专家、实地考察、打听销路……刘文丙发现,猕猴桃和甜柿不仅适宜种植,而且经济效益好,于是打算引进发展。“考虑到老表们之前没种过,我们免费提供苗木,但大家的积极性却不高,产业根本发展不起来。”这让刘文丙有些沮丧。

问题出在了哪里?

像当年寻乌调查一样,刘文丙决定召开“户长会”,每家每户都派一位代表参加,在露天大院里,大家搬起小板凳围坐一圈,座谈会就开始了。深入交流后,刘文丙找到问题症结:猕猴桃和甜柿要两三年后才能结果,眼前看不到收益成为老表们的顾虑。对此,县扶贫办及时调整政策,采取长短结合的产业模式,同时引进百香果、红薯等见效快的作物,产业立马发展了起来。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反对本本主义》中的这句话,让刘文丙感触颇深。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探寻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新时代,循着寻乌调查的足迹,带着如何加快老区振兴发展、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的现实课题,一场深入基层的调研活动——“寻乌再调查”在赣南大地上展开。

寻乌县各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开展调研,访问群众3.7万人次,召开座谈会1049次,收集意见建议27324条,一篇篇调查报告转化为促进寻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决策和政策措施。

2017年12月15日,在《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寻乌扶贫调研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赣州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了重要遵循。

坚持调查研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史留下的宝贵印迹,也是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迈出的铿锵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