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省纪委要闻 >

广东纪检监察机关整治基层腐败和作风问题 群众关注点就是工作着力点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21-02-08 09:25

图为近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纪检监察干部深入村居,监督检查民生、扶贫领域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了解相关问题线索。 唐艳桃 摄

本期看点

广东省纪检监察机关将为民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深入开展基层正风反腐三年行动。全面排查,起底基层问题线索;重拳出击,整治群众痛点难点问题;深化标本兼治,在严查腐败案件的同时推动建章立制、综合治理,不断净化基层政治生态。

“听说垄断煤气资源的黑恶团伙被打掉了,煤气大降价,我马上过来加了几大瓶。”近日,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一家供气公司门口,前来买煤气的群众排起长龙,在县城开餐馆的李老板听到消息后赶忙过来加气。他说,煤气价格下降后,算下来一个月能节省成本一千多元。

2020年11月,根据群众举报提供的线索,湛江市纪委监委核查清楚后,联合多个部门一举打掉徐闻县以张某坤为首的“气霸”涉黑犯罪团伙,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9人,涉及5名公职人员,目前案件正在查办中。“气霸”打掉后,县内瓶装煤气价格每瓶下降37元,群众拍手叫好。

群众关注点就是工作的发力点。2018年5月,广东省委制定实施《广东省基层正风反腐三年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明确基层正风反腐的三年总体目标、8项惩治重点。广东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强化责任担当,严格执纪执法,严厉惩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据介绍,截至2020年12月底,全省共起底排查基层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违纪违法问题线索15.3万条,立案71549件,党纪政务处分57001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697人。

“基层正风反腐三年行动的开展,推动基层腐败和作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基层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广东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说。

起底问题线索 解决“查什么”的问题

惩治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党员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农村集体“三资”领域腐败和干部作风问题、行政执法领域“为官不为”问题、公共服务行业“吃拿卡要”问题、村居“两委”换届中拉票贿选问题、其他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经过实地调研,梳理分析以往从信访举报、巡视巡察等渠道了解到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广东省纪委监委明确了三年行动重点惩治的8个方面问题,个个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

从2018年6月开始,广东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基层全面开展问题线索大起底,建立基层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台账,定期报送问题线索到省纪委监委。

“要不是纪委帮我把养老钱追回来,我真不知道以后怎么生活。”2020年10月,得知自己的27000元养老金“失而复得”,封开县罗董镇罗董社区低保户卢伯喜极而泣。

2020年7月,封开县纪委监委在摸排基层违纪违法问题线索时,发现罗董社区干部卢某聪存在侵吞低保户补助款问题。经查,卢某聪多次以帮助办理证件、查询社保情况为由,骗取低保群众用于领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存折及密码,窃取群众存款用于赌博,共欺骗51人,涉及金额22万多元。2020年8月,卢某聪被开除党籍,并移送检察机关处理。

广东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0年12月底,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扶贫领域违纪违法案件6186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5745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319人。

2019年初,一封实名举报材料摆到清远市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的案头。举报材料显示,受害人梁某被佛冈县某黑恶团伙故意报复砍伤右脚,数年来四处上访,施暴者却在“保护伞”庇佑下逍遥法外。

“必须一查到底!”在省纪委监委指导下,清远市纪委监委联合有关部门成立专案组,迅速开展核查,深挖问题线索。

经查实,以汤塘镇新塘村委会原主任丘柏良为首的黑恶势力犯罪团伙盘踞在佛冈县作恶多年。此次该团伙及其“保护伞”被一举打掉,共抓获犯罪嫌疑人77人,立案查处“保护伞”22人,冻结涉案资金约2亿元。2020年11月,丘柏良被判处有期徒刑25年,其背后的“保护伞”违纪违法问题正在查办中。

广东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扫黑除恶与反腐败斗争、基层“拍蝇”紧密结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广州市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苏泽群,清远市原副市长、公安局长贝冰等11名厅级“保护伞”被打掉;汕头市谢培忠等伤民害民的“村霸”被严惩;肇庆市陈泽湖、中山市郑再辉等为非作歹的涉黑组织被铲除。在佛冈县,之前惧怕丘柏良黑恶势力犯罪团伙报复而远离故土的一对夫妻,结束了在外东躲西藏的日子,回村安心生活;在中山市西区,一度被“菜霸”郑再辉团伙控制的农产品交易中心,菜价降了下来,再现热闹景象……三年间,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9069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6942人,其中厅级干部11人、处级干部305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401人。

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其他重点问题,广东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三年来还查处基层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9386个,农村集体“三资”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5972个,行政执法领域“为官不为”问题4400个,公共服务行业“吃拿卡要”问题2067个,村居“两委”换届中的拉票贿选问题284个。

广东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从近两年立案查处的基层腐败和作风问题看,发生或延续至2019年、2020年的违纪违法行为所占比例下降明显。这表明,在高压态势下,基层腐败易发多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

提级直查督办 解决“查不动”的问题

2020年5月,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东升村党支部原书记、村委会原主任宏军挺等15人涉黑案进行一审宣判,其中宏军挺被判处有期徒刑25年。消息传出,东升村村民奔走相告。

当地有关机关能成功打掉这个横行乡里多年却一直“查不动”的“村霸”,离不开省纪委监委强力督办。

此前,接到群众信访举报宏军挺黑恶团伙相关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后,省纪委监委要求严肃查处,维护纪法尊严,还当地群众一个公道。根据安排,省纪委监委有关审查调查室派员到惠州督办,指导惠州市纪委监委会同市公安局成立专案组,一举打掉以宏军挺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深挖彻查背后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64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1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34人。

“如果性质特别恶劣,村里的腐败案,省纪委监委也会直查!”三年行动开展之初,广东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对损害群众利益的重大典型案件,广东省纪委监委建立完善领导班子蹲点联系基层制度,每位领导每年固定联系2个县(市、区)和2个镇(街),定期到基层督导,共包案督办各类案件127件。

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是否被基层个别人员“藏着掖着”?广东省纪委监委直插一线,及时发现并推动解决问题。2019年6月,广东省纪委监委组建5个监督检查组,聚焦脱贫攻坚成效不严不实、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深入14个地级市154个贫困村察访,发现并推动有关部门解决扶贫项目“半路夭折”、路灯等公共设施搞形象工程、五保户饮水困难等问题304个。

2020年,为保障脱贫攻坚收官阶段成效,广东省纪委监委又组织4个小组,深入67个行政村和317户贫困家庭抽查复核脱贫攻坚情况,共发现脱贫攻坚不严不实问题102个。目前,这些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曾经,陆丰市106个自然村的自来水只通到村口,经省纪委监委直查督办,目前自来水管道已直接修到村民家里,村民终于喝上了放心自来水。

在省纪委监委带动下,全省纪检监察机关通过领导包案、提级审查、联合查办、现场督办等方式,对性质特别恶劣、群众反映特别强烈的基层腐败和作风问题重大典型案件直查督办。

“提级直查督办,减少了各方面的说情和干扰,对涉案人员本身就是一种震慑,再硬的骨头也能啃掉。”河源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说。

一名被查处的村干部在忏悔书中写道:“前几次因为镇里有人罩着我都能平安无事,听到省纪委监委直接来查后,我感到这次插翅难逃了。”

推动以案促改 解决深层次问题

春节临近,整治后的深圳市布吉农产品批发中心里年味十足。每个摊位前的信息显示屏上,滚动显示着商户的相关证照、实时交易信息、监测数据等,前来采购年货的顾客不时比对着相关信息,精心挑选。整个市场热闹又井然有序。

“依托智慧农贸管理系统,我们不断加强技术监督,实时监控重点菜品价格,防止再次出现商户强买强卖或垄断经营等违法问题。”批发中心负责人介绍。

2020年3月,深圳市罗湖区纪委监委会同公安机关严肃查处长期欺行霸市的姚为明黑恶团伙及其“保护伞”后,区监委向区国资委和批发中心发出监察建议书,要求紧盯市场管理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岗位,堵塞监管漏洞。

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广州市纪委监委从查处从化区交通运输局综合行政执法局原局长赖重飞案入手,严查交通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督促市交通运输局全面整顿行业不正之风,全市交通营运秩序得到规范,备受群众关注的广州南站地区交通焕然一新。在三年行动中,广东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发出纪检监察建议书3415份,推动各地重点领域如深圳市的医疗市场、揭阳市的货运交通领域、江门市新会区的肉菜市场乱象得到有效治理。

深化标本兼治,不仅要剖析案件暴露的制度漏洞问题,还要从政治上去研究分析解决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压实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2018年10月,中山市纪委监委在查处港口镇社会事务局民政事务股原股长陈志祥贪污扶贫专项资金3500多万元案后,不仅针对案件暴露出来的问题,组织对全市民生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检查,还责令港口镇党委就管党治党不力等问题认真整改。

广东省纪委监委还加强警示教育,不定期通报曝光基层违纪违法典型案例,选取典型案例编写成警示教育读本下发基层党员干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案释法明纪,强化震慑。(本报记者 张琪彬 罗有远)